云母 (音韵)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2年6月27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云母 (音韵)"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2年6月27日)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此条目介绍的是《广韵》声母。关于矿物,请见“云母”。
云母是广韵的次浊喉音声母,通常拟为零声母,或与匣母(ɦ)合并,只配三等[1],多为合口呼或伴随圆唇主元音的开口呼,也有普通开口字(视作上古的合口音中古时脱落)。
拟音[编辑]
云母通常拟成零声母,由于喻三归匣,在拟早期中古汉语时,有学家将其拟成匣母/ɦ/或/ɣ/。
声母
高本汉
李方桂
陆志韦
王力
周法高
李荣
邵荣芬
蒲立本
董同龢
郑张尚芳
潘悟云
《广韵》字数
云
(无)
ɣ(ɣʷ)
(无)
ɣ
j
ɣ
ɣ
ɦ
ɣ
ɦ
ɦ
335
反切上字[编辑]
十五字:羽下薳洧雨为王有于永韦荣云雲筠[2]
今音[编辑]
在北京音系,
云母合口呼今为零声母合口呼,常表现出细音[ɥ](汉语拼音:y(u))或洪音[w](汉语拼音:w)类合口半元音,如“永”读[ɥʊŋ](yǒng);
北京话中,音节“yóng”、“yǔn”会矫枉过正加入日母成为“róng”、“rǔn”,为现代标准汉语吸收;
云母小韵“胃”辖字“彙”受匣母小韵“瘣”(约同于云母小韵“倄”)辖字“匯”影响而读做huì。
云母开口呼今比较复杂:
零声母开口呼细音,伴随半元音[j](汉语拼音:y)如“漹”、“尤”、“炎”、“矣”、“有”、“宥”、“晔”等小韵,如“有”读[jou̯](yǒu);
例外地,入声字可能引向合口呼细音,如囿小韵“哊”字;
晓匣类声母(洪音h、细音x),如“雄”、“礥”、“鸮”等小韵。
声母脱落早,声调按次浊处理(与匣母不同),浊上不变去,除非现代音中出现晓匣类声母。
汉语音韵史上,云母早于匣母脱落是北方方言“黄匣唐一合平”(huáng)、“王云阳三合平”(*/hyáŋ/→*/ɥáŋ/→[wáŋ]/wáng)不同音的主因,是普通话分宕合一三等的例外情况[3],二字在二母均未脱落的吴语、二母均脱落的粤语同音。
在吴语(宁波、台州、温州等南部沿海方言除外),喻母(云母与以母)整体保留为[ɦ],区别于影母三等[ʔj],少部分/ɦw/演化为[v]少部分脱落;然而温州话有半元音[j]声母并与零声母[ʔ]细音对立,即喻母整体读如以母,故可认为除甬台地区外吴语整体保留喻母,温州影喻匣三分。
在沿海闽语白读音,部分云母字淸化后保留h音,但不规则,沿山闽语少部分字白读音也有保留。
参见[编辑]
喻母
参阅[编辑]
韵典网-云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古汉语声母
声母
五音·七音清浊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古纽论断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归泥古无正齿音照二归精照三归端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古音无邪纽
早期中古汉语(切韵音)声母
三十六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全清
全浊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全清
全浊
唇音
帮组
帮
滂
並
明
唇音
重唇音
帮组
帮
滂
並
明
轻唇音
非组
非
敷
奉
微
舌音
舌头音
端组
端
透
定
泥
舌音
舌头音
端组
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
知组
知
彻
澄
娘
舌上音
知组
知
彻
澄
娘
齿音
齿头音
精组
精
清
从
心
邪
齿音
齿头音
精组
精
清
从
心
邪
正齿音
照三
章
昌
常
书
船
正齿音
照组
照
穿
床
审
禅
照二
庄
初
崇
生
(俟)
牙音
见组
见
溪
群
疑
牙音
见组
见
溪
群
疑
喉音
影
喻四
晓
匣、喻三
喉音
影
喻
晓
匣
半舌音
来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
半齿音
日
^ 一等合口小韵“倄”常视作与匣母小韵“瘣”相同(潘悟云拟音均为*/ɦuoi/)。
^ 聲母及反切上字 - 廣韻 - 韻典網. ytenx.org. [2024-02-27].
^ 相比之下虽同为见组但清声母古三等字“况”(*hüàng > kuàng)在普通话中由于声母未脱落而与古一等字“旷”同音,并未表现出洪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