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打起来能撑多久?老祖宗早试过了,近海稳赢,远洋1换1!
转眼来到今天,中国的地理环境也有类似的优势。西边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北边是戈壁沙漠,西南是横断山脉,这些天然屏障让大规模陆地入侵变得几乎不可能。而中国东面面向太平洋,但被第一岛链——包括日本、台湾、菲律宾等地,围住了海洋空间。如果美军想要接近,必须穿越狭窄的水道,面对中国强大的导弹防御体系,美军舰队未必敢贸然进入。
中国拥有东风系列导弹,射程覆盖西太平洋,突防能力强,精度高。即使美军的航母数量庞大,但中国的电磁弹射航母和配套的防御系统,已经让中国在近海形成强大的拒止能力。
谁的经济和后勤更强大?
真正考验双方的,除了战斗力,更多的是持续作战的能力。兰德报告提到,在高强度冲突中,美军可能无法确保完全的制空权,更别提速战速决。战争的本质变成了长期消耗——谁能在长期战斗中持续供应,谁就能占上风。
在这方面,中国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的工业产能全球第一,螺丝钉到芯片,化肥到钢铁,几乎所有基础物资都能自给自足。像华为这样,即便被制裁多年,依然凭借自研技术生存下来,这证明了中国在关键领域逐渐实现突破。
相反,美国的制造业存在空心化问题,很多基础物资需要依赖全球供应链。一旦战争爆发,海运受阻,普通民众最先受到影响。
中国的战略储备与后勤优势
不仅如此,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令人放心。中国主粮自给率超过95%,水稻和小麦基本不依赖进口,国家储备粮足够全国吃一年以上。而美国虽然农业发达,但许多食品加工和饲料仍依赖全球供应链。若海运受阻,超市货架可能很快空荡荡。
现代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对抗
除了这些物资问题,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信息和认知战。谁掌控了叙事,谁就能在战争中占据主动。中国近年来在信息管控和国内舆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意味着,在战时社会的恐慌和谣言更难蔓延。
此外,中国的外交韧性也为持久战加分。通过“一带一路”和与上百个国家的合作,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友谊,战争爆发时,这种外交网络或许能为中国提供更多支持。
结论:谁能扛得更久,谁能笑到最后
“能扛多久?”这是许多人问的问题。但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值不值得打?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争一时之快,而是为了能在长久的较量中保持稳定。中国的底气来自于其强大的国内生产能力、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持久的战略耐性。
历史上的秦国之所以最终能够统一六国,并不是因为它打得更猛,而是因为它最稳。中国的现状,与秦国非常相似——不求速胜,但求不败。只要中国不被入侵,就拥有足够的资源和意志力来撑下去。
而美国,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军力,但长期作战可能会面临内政压力,民众的不耐烦,甚至经济和社会的分裂。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其持久战的决心和能力。
所以,当有人问“能扛多久”时,我们可以这么回答:只要本土不被侵犯,中国就有足够的资源、工厂和军力,甚至能在国际舆论上占据主动。而美国要应对一个如中国这样拥有强大后方和持久能力的对手,恐怕比想象中更困难。
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如果真的到了不可避免的时候,中国的战略将会是:准备最坏,争取最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