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Uber研究报告:全球出行龙头,运力生态拓展边界
Uber:全球领先的移动平台,以出行为轴心拓展边界
共享出行领航者,全球进军和业务多元化持续拓展。Uber 于 2009 年成立于美国,首次将 乘客与司机高效连接并提供出行服务,是全球共享出行领航者。随后凭借其出行业务积累 的庞大运力网络、领先技术和优质产品,逐步延伸至外卖与货运业务。目前公司已经形成 出行、外卖、货运三大核心业务板块,2023 年平台 MAPCs(月活跃平台消费者 Monthly Active Platform Consumers,下同)达 1.5 亿人,活跃司机和快递员超 600 万。Uber 以移 动网络为核心不断拓展业务边界,致力于以便利服务和数字化连接消费者、司机、餐厅与 商家,并不断针对细分市场推出新的服务,如杂货配送、快递等;同时在公司成立初期便 持续推进全球化扩张,目前业务版图已成功跨越约 70 个国家与地区,是全球领先的移动出 行平台。
发展历程:出行服务起家,纵横拓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移动科技平台
出行服务起家(2009-2014):2009 年 Uber 成立,最初推出专注高端私人司机服务的 Uber Black,之后面对 Lyft 的竞争,于 2012 年推出提供更经济实惠车辆选择的 UberX,在 2014 年推出允许乘客共享车辆并分摊费用的 UberPool,抢占下沉市场份额;同年进入国际市场, 首先在巴黎推出服务,随后在其他欧洲城市和澳大利亚展开业务。 全球化进军与收购浪潮(2014-2017):这一时期,Uber 进军东南亚、非洲、中东、欧洲和 南美等市场,并开拓多元化业务。2014 年,Uber 收购了多家公司,包括 Ride(自动驾驶 科技公司),DeCarte 和 MapMyIndia(地图服务提供商),增强技术和服务能力。2015 年, Uber 推出了 Uber EATS,进军外卖送餐市场,同年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投入补贴,与滴滴展 开补贴战。2016 年,Uber 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将其业务出售给滴滴,成为滴滴的股东。 战略调整与第二增长曲线开拓(2017-2022):2017 年起,Uber 调整全球化业务版图,战 略聚焦核心市场,在其大本营北美市场,拉美市场和欧洲市场直接开展业务,俄罗斯业务 被俄本土出行公司 Yandex 收购。2018 年,Uber 将其所有东南亚业务出售给本土出行平台 Grab。2019 年 5 月,Uber 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疫情期间,出行场景受阻,外卖 业务逐步成为公司网约车业务之后的第二条增长曲线。2020 年,Uber 宣布以 26.5 亿美元 收购外卖平台 Postmates,推出杂货配送,之后用户端开展 Uber One 会员计划提升用户粘 性。2021 年,Uber 收购了美国酒吧和餐厅软件提供商 Drizly,以扩大其酒类配送服务,外 卖业务一度超过出行业务,拉动营收增长。
后疫情时代增长延续(2022-至今):疫情之后,Uber 出行业务重回增长,并不断拓展多元 化的业务产品,构建 Uber for Business 和可预约的出租车等产品组合。外卖业务有序扩张, Uber Eats 与 Waymo 启动了新的配送合作,提升外卖服务效益。杂货业务继续在全球范围 内签约 Sprouts Farm 等新商家,将杂货零售业务与 Uber Eats 整合。Uber 以庞大的运力网 络为基础持续拓展业务的边界,预计增长仍将延续。
股价复盘:强劲的增长势头和不断改善的盈利能力支撑股价表现
强劲的增长势头和不断改善的盈利能力支撑股价表现。 1) Uber 于 2019 年 5 月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 45 美元。 2) 2020 年疫情爆发,出行需求骤降,Uber 的出行业务受到重大影响,股价持续震荡下 降。 3) 2021 年随着公司快速调整战略,加强外卖配送业务 Uber Eats,股价在低位企稳并开 始缓慢复苏。在疫苗接种推进和各国经济活动重启下,Uber 核心打车业务逐步恢复, 股价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4) 2022 年 Uber 因投入加大利润端出现大幅亏损,叠加疫情反复,股价跌落谷底。 5) 2023年第二季度Uber经营利润首次转正,并在随后的几个季度利润率环比不断攀升, 在收入增长势头强劲且利润不断改善下,Uber 股价持续上涨。 6) 2024 年 Uber 在 2023 投资者大会上给出 Gross Bookings 未来三年复合双位数、整后 EBITDA 复合 30-40%增长目标,股价应声再次上涨。 7) 2024 年中,市场开始出现美国宏观环境和对于“零工经济”法案的担忧;同时特斯拉 等公司自动驾驶进展迅速,市场担心 Uber 竞争地位受到颠覆。 8) 2024 年中报,Uber 交付超预期表现,经济压力下展现部分“逆周期”韧性,股价反 弹。
财务状况:收入增长势头强劲,盈利能力迅速提升
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3 年公司录得营收 373 亿美元,YOY+16.95%,而在 21-23 年间收入复合增速为 50%,出行、外卖业务交替贡献增长势头。1Q24 和 2Q24 公司 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14.8%和 15.9%,增长势头不减;利润端,公司深耕精细化运营,23 年 录得净利润 22 亿美元,实现年度转正,调整后 EBITDA 为 40.52 亿美元,YOY+136%, 利润大幅改善。费用层面,公司经营杠杆持续提升,各项费用率持续下滑,公司经营利润 率亦于 23 年转正。
自由现金流充沛,FCF/调整后 EBITDA 达到 90%。23 年 Uber 产生 33.6 亿美元的自由现 金流(FCF,Free Cash Flow),较 22 年的 3.9 亿美元大幅增长,FCF/调整后 EBITDA 达 到 83%。根据公司 23 年投资者大会报告,公司预计 24-26 年 FCF/调整后 EBITDA 能够保 持在 90%以上,表明公司业务能够产生长期充沛的自由现金流。
分业务来看: 1、 出行业务基本盘稳固。作为 Uber 的基本盘板块, 20 及 21 两年受疫情影响收入较 19 年显著下滑,随后逐步修复。受益于公司持续的海外拓张以及强劲的出行需求,22 及 23 年收入复合增速 69%。出行业务商业模式成熟,调整后 EBITDA 利润率较为稳定, 持续贡献正向现金流。 2、 外卖业务疫情后增长进入常态,利润释放有较大弹性。外卖业务在疫情期间增长迅速, 20 及 21 年收入复合增速 144%,疫情后外卖增长进入常态化收入增速放缓,22 及 23 年收入复合增速 21%。外卖业务调整后 EBITDA 利润率由 20 年的-22.4%提升至 23 年的 12.3%,利润释放有较大弹性。 3、 货运业务亏损维稳。货运业务收入在 21 及 22 年增速较高,23 年收入同比下跌 25% 主要系进出口需求走弱,每载重量和每运量下跌所致。货运业务调整后 EBITDA 亏损 率逐步收窄,在严格执行成本管理下保持稳定。
分地区看,23 年美国&加拿大地区收入占比 55%,EMEA(欧洲&中东&非洲)地区收入占 比 26%,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收入占比 12%,拉丁美洲地区收入占比 7%。美国&加拿大地区 23 年收入增速 5%,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而海外其他地区贡献主要增长动能,EMEA/亚太/ 拉美地区 23 年收入增速分别为 43%/27%/27%。
核心竞争力:强业务协同和全球化能力
纵观 Uber 多年的成长路径和业务演变,我们将其核心竞争力归纳为两点: 1、以移动运力为基础构建本地生态,带来较强的业务协同效应和可拓展性。在出行和外卖 业务中,通过复用运力网络、技术和产品构建强协同的本地生态。同时该生态增强了业务 的可拓展性,使得公司在平台内能不断针对细分市场推出新服务,在更强的交叉销售和用 户粘性下,又会不断反哺加深生态的护城河; 2、以早期先发优势和多年的海外扩张积累了扎实的全球化能力和品牌力,受益全球增量。 虽然从事的是本地业务,但公司凭借成熟的海外复刻能力、轻资产运营以及品牌效应持续 进军新市场,并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增,使得公司能够持续充分享受全球市场增量,奠 定了公司在中长期始终具备优质的发展前景。
以移动运力为基础的本地生态,带来强协同和可拓展性
移动运力网络为基础,强协同带来效率和运营杠杆提升。共享出行的本质是通过在线平台 高效地连接司机和乘客,并实现从 A 点到 B 点的移动;而外卖平台则是高效连接商家和用 户,实现食品、杂货等从 A 点到 B 点的移动,两者的共性在于均需要庞大的运力网络支撑。 相比于其竞争对手 Doordash(外卖)和 Lyft(出行)等仅从事一项业务,Uber 以移动运力 网络的复用为基础,将外卖和出行业务整合,在司机端、用户端和平台端均带来了更强的 协同效应。且无论是出行还是外卖,其成长的路径都是通过提高订单的密度促进效率提升, 而 Uber 的业务协同也使其相比单一业务的公司能够更快地受益于这一成长路径,从而能够 撬动更高的运营杠杆,实现增长和盈利的双赢。
从司机端、用户端和平台端具体来看: 司机端运力高效利用,高收入效率提升对司机的吸引力。截至 4Q21,Uber 有约 23%的复 用司机同时从事出行和外卖服务,公司通过让司机根据实时需求的波动履行订单(如上下 班高峰期派送出行订单;用餐高峰期派送外卖订单),减少了司机空驶和等待时间,以更饱 和的订单量提升了司机的工作效率和收入。根据 Uber2022 投资者大会,复用司机比使用单 一应用程序的司机在早晨 6 点/9 点和晚上 6 点的时间段内每小时收入分别提高了 3.4%/5.0%/1.0%,而复用司机的留存率则比单纯使用出行和外卖分别高 3pp 和 17pp。此 外,在运力复用下的高收入效率提升了对于司机的吸引力,Uber 司机端时薪比其他平台 (Doordash、Grubhub 等)更高,从而促进了公司司机供给端的稳定。
用户端交叉销售减少获客成本,高度集成服务体系提升用户留存。Uber 多业务协同有效实 现平台内部的交叉销售并减少获客成本,根据 Uber2023 投资者大会,Uber 外卖业务中有 31%的首次下单来自于出行 APP,出行业务中有 22%的首次订单来自于外卖业务,且平台 内部的交叉推广成本比付费渠道低 50%,公司正在平台内部以更高效的方式获客。而高度 集成的体系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粘性和使用率,根据 2Q24 业绩会,同时使用 Uber 多个业务 的用户数量占比已经由 1Q21 的 21%提升至 2Q24 的 35%,在高度集成的服务体系能够显 著提升用户留存,根据 Uber2022 投资者大会,多平台用户的 28 天用户留存率比单纯使用 出行/外卖平台分别高 17pp/3pp。
“Uber One”会员制形成业务联动,会员用户贡献重要收入来源。Uber 以会员制进行业 务间的深度绑定,在同样的价格下权益内容比其他单一平台更为丰富,通过提供包括网约 车和外卖在内的多项服务优惠(例如在外卖业务上会员可以享受订单金额最高 5%的折扣; 在出行业务上,会员可以自动匹配到较多的司机,并通过 Uber 应用预订的大多数行程均可 享受 5%的折扣),增强了用户对两个业务的忠诚度。根据 Uber2023 投资者日,Uber 会员 用户的消费是非会员用户的 3.4 倍。根据公司 2Q24 业绩会,会员消费在公司整体和外卖的 GB 中占比分别为 32%和 50%,且高度集成的服务体系有助于 Uber 提升用户忠诚度,目前 会员用户的留存率比非会员用户高出 20%。横向对比来看,Uber 的会员制度发展迅速,2023 年会员数增速(58%)显著高于竞对 Doordash(20%)。
平台端:技术、运营和产品复用,垂直场景外延拓展。Uber 的网约车和外卖平台共享一套 核心的基础架构和算法。例如,Uber 的路线规划、供需匹配、ETA 预测等核心功能依赖于 强大的 GIS 技术,无论是网约车司机寻找乘客还是外卖骑手配送食物,都使用相同的实时 地图数据、路径优化算法,确保高效调度与导航。同时已经完善的平台和运力网络赋予 Uber 极强的横向延展性,能够针对细分的场景和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比如杂货配送、便利 店、快递等等。促使 Uber 在基于位置的本地生态中不断壮大,并通过多边网络持续获得“飞 轮效应”,巩固自身的护城河。
在“本地业务”属性下开辟全球道路
我们总结 Uber 的全球化扩张,认为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前期快速扩张高举高打,Uber 自创立之初即明确全球化定位,凭借早期颠覆性业务模式和持续融资支持,采取激进扩张 策略,迅速布局全球市场。2)后期战略收缩精细化运营,在历经快速扩张后,后期战略转 向整合与精细化运营,面对监管压力、财务亏损及市场竞争格局变化,Uber 开始战略收缩, 从全球广泛布局转向专注具有竞争优势与盈利潜力的核心地区。
前期快速扩张,占据先发优势
公司自成立初期即确立全球化目标: 1) 共享出行颠覆式创新,获取大量融资支持。Uber 以基于位置的共享出行服务,颠覆传 统出租车行业引发全球瞩目,其凭借创新商业模式吸引投资,自 2009 年起历经多轮融 资,从种子轮至 G 轮,累积融资逾 196 亿美元,为全球扩张奠定坚实资金基础。 2) 全球扩张高举高打,采取相对激进战略。全球化初期,Uber 以规避监管与激进补贴战 术进军新市场(例如中国一年烧钱约 10 亿美元;在中东和北非投入 2.5 亿美元用于司 机补贴及升级移动应用),通过高额激励快速积累用户与司机,强势夺取市场份额。Uber 仅用 4 至 5 年便构建起全球网约车版图,借先发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如较 Lyft 提前两 年布局美国;起始 1 至 2 年间,已进入欧洲、澳洲等西方市场,例如相较于同年德国 MyTaxi 在汉堡起步,Uber 已登陆伦敦;2013 至 2014 年,进一步延伸至中东、拉美、 中国及非洲。随着 2016 年外卖业务的启动,完成业务多元化的关键一步。
在迅速建立先发优势之后,我们认为 Uber 主要凭借以下三点在非本土地区立足:
1)深度本地化:Uber 适应各地区文化和法规差异调整运营策略,通过多样化支付方式, 定制特色出行工具,灵活适应地方政府监管法规,确保产品与服务贴合本土用户需求,例 如 Uber 在印度海得拉巴和斋浦尔引入 Uber Moto 契合通勤需求,在圣保罗等大城市推出了 Uber Bike 和 Uber Scooter 服务,为短途出行提供便捷环保的选择,成功抢占市场份额; 在巴西支持本地流行的支付系统,如 Boleto Bancário(一种银行凭证支付方式)和信用卡, 以覆盖不同消费群体的支付习惯;面对法国 2019 年通过的马克龙法案(该法案要求网约车 司机必须持有职业驾照),Uber 推出了 Uber Pro 计划,鼓励驾驶员通过提升服务质量、遵 守法规等方式获得专业驾驶执照,以满足监管要求,从而得以在法国继续运营,同时确保 了司机权益和乘客安全。
2)技术与数据复用:Uber 建立了相对先进的专有市场、路由和支付技术,包括需求预测、 匹配、调度和定价技术,2021 年拥有工程师超过 3000 人,在研发上的支出(占总收入的 11%和总运营费用的 20%),实现服务的标准化部署与精细化运营,例如得益于实时匹配技 术全球应用,平台上的平均接单时间已降至全球范围内的 5 分钟以内;智能路线规划系统 能使全球范围内车辆在城市中的平均速度提高约 20%。
3)品牌营销优势:Uber 作为共享出行的鼻祖,其具备一定的全球品牌影响力,通过在共 享出行渗透率较低国家开展针对性营销活动,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市场认同度,根据BrandZ, 2021 年 Uber 品牌价值高达 154 亿美元;根据 Uber 在美国、巴西、英国和墨西哥等地的 市场调研,愿意使用 Uber 的用户比其他平台分别高出约 2/3/7/3 倍,品牌影响力强劲。
后期战略性深耕核心市场,致力于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在迅速完成全球化扩张后 6 至 7 年,Uber 得以深耕新市场,步入整合优化与精细化运营阶 段,从而在疫情挑战下实现国内外业务整体盈利,且持续稳健提升。2018 年 Uber 在全球 范围内至少退出了约 80 个城市,特别是在面临严格法规限制或市场回报不佳的地区,如丹 麦、匈牙利、保加利亚、塞浦路斯等国,减少对非核心市场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集中 力量巩固在成熟市场的领先地位。
进入多年精细化运营阶段,Uber 着力降本增效贡献利润: 1)补贴激励精简与优化:Uber 认识到过度补贴不可持续,转向以绩效为导向的奖励,取 代了以往大范围、无差别的补贴做法,4Q18 到 4Q19 司机奖励占预订量的比例由 22.2%减 至 17.5%,同时升级激励机制,例如推出“Pro”计划,对业绩优异的司机提供额外福利及 更高佣金比例,激励其提升服务品质与接单效率。 2)优化体验巩固用户基础:Uber 在 2019 年启动“180 Days of Change”的乘客体验改善 计划,包括简化费用结构、增加透明度、增强安全措施等举措,根据公司内部数据,这些 改进使得乘客满意度在计划实施后的半年内提升了约 10%。 3)费用管控实现效益最大化:Uber 通过严格预算管理、定期审计与费用优化,确保各项 支出合理且符合业务发展需求。例如,Uber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调度系统、智能 路线规划等)降低运营成本,根据 2020 年财报,此类技术应用使得 Uber 单位成本降低了 近 15%。通过精细化运营,Uber 逐步扭亏为盈,为公司贡献稳定利润。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 Uber 全球化扩张的成功关键在于: 1)稳健资金保障:早期通过融资渠道获取外部支持,业务成熟后依赖自身强大的现金流储 备,Uber 确保充足的资金流支撑全球化扩张顺利实施。 2)本土化运营卓越:Uber 深入理解并适应目标市场文化、法规、消费者习惯等,实施有 效的本土化策略,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管理体系与营销手段,确保产品与服务的无缝对接 与市场接纳。 3)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Uber 的成功使其有足够的数据、技术、品牌等经验复 用:Uber 具备丰富的数据积累、先进的技术支持以及成熟的品牌影响力,能灵活复用并快 速适应新市场环境,以此缩短市场适应期,加速全球扩张进程并提高成功率。
出行业务:共享出行全球领航
全球化布局:Uber 以市场领导地位与股权合作并举,深度渗透全球各地
全球共享出行市场 21-23 年复合增速 25%,亚洲和美洲占比分别 50%和 36%。自 2009 年 成立推出共享出行概念以来,Uber 持续领航全球共享出行市场。根据 statista,2023 年全 球共享出行市场规模为 1540 亿美元,自 2020 年疫情影响的低点以来持续恢复,21-23 年 复合增速达到 24.6%,我们认为后续全球共享出行市场将受益于整体用户渗透率的提升以 及消费频次的增长。分地区来看,亚洲和美洲为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市场,23 年市场份额 占比分别为 50%/36%,而其中中国和美国 23 年共享出行市场为 560 亿和 480 亿美元,为 全球最大的两块市场。
Uber共享出行业务布局覆盖全球68%市场,已布局市场合计市占率达到65%。Uber从2014 年便开始了其出行业务的全球布局,以美国作为其核心本土市场向海外拓展。根据公司财 报披露口径,我们将 Uber 在全球的出行业务布局划分为美国&加拿大、EMEA、拉丁美洲、 亚太四大区域,而亚洲市场的中国、俄罗斯和东南亚等成熟地区由于早年竞争失利,Uber 目前采用对区域性龙头参股方式布局,2023 年 Uber 分别参股中国龙头滴滴、东南亚龙头 Grab 及俄罗斯龙头 Yandex 分别 11%、14%和 38%的股权。因此根据我们测算,Uber 共 享出行业务布局覆盖全球 68%市场,而 Uber 目前在已布局市场的累计市占率已经达到 65%。
Uber 共享出行竞争:双边网络已成规模,龙头地位稳固
Uber 出行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在全球已布局市场占据龙头地位。由于网约车具备典型的双边 网络效应,在庞大的规模支撑下 Uber 目前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均具备优势。供给端通过庞大 的司机运力网络建立便利性和价格优势,需求端 Uber 品牌深入全球消费者心智,会员业务 建立强粘性用户。此外 Uber 出行业务持续兑现利润并提供较为充足的现金流,亦为其面对 潜在的价格竞争或是对于新市场投入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我们认为 Uber 当前在全 球共享出行领域的竞争地位稳固,且有望持续获取份额。
美国是 Uber 的最大市场,复盘美国本土市场竞争: 1)Uber 开创共享出行,Uber 于 2015 年最早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一线城市开展网约车 业务,市占率一度高达 90%以上,逐渐培养用户习惯; 2)Lyft 通过价格战抢夺份额,自 2016 年起,Uber 开始面临 Lyft 等新兴网约车玩家大幅度 降价侵占市场份额冲击,其中 Lyft 下调全球 33 个城市服务价格 10-20%,这一时期,Lyft 的市场份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 Uber,从 2016 年的 15%增长至 2021 年的 33%,Uber 的市 场份额则呈现缓慢向下的趋势(85%降至 67%); 3)Uber 疫情后逐步收复失地,疫情之后 Uber 凭借司机供给端运力优势与双边网络效应增 强带来的便利性和价格优势,于 2023 年后逐步收复失地,2023 年第一季度市占率提升至 76%,巩固并扩大了在美国市场的主导地位。
我们认为 Uber 疫情后美国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一方面来自于疫情期间保留司机运力并在疫 后建立起供给端优势,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多业务拓展成功抵御疫情波动,并通过双边网络 效应的增强获得价格优势,进一步巩固护城河。 1、Uber 司机运力充足,疫后建立供给端优势。供给端,Uber 对司机收取的佣金率长期低 于 Lyft,对于司机形成较强吸引力。疫情期间网约车业务停摆,Uber 进一步降低佣金率, 同时通过开展外卖业务保留司机运力,2023 年佣金率为 30%;相比之下 Lyft 佣金率 2022 年较 2019 年增长 9.5 个百分点至 36.5%,然而随着高佣金减弱司机入驻平台动力,在疫情 缓和后逐渐暴露司机运力不足短板。目前美国市场 Uber 司机占比达 58.7%,而 Lyft 司机仅 为 16.8%。网约车是典型的“密度经济”,Uber 能够凭借充沛的司机运力网络建立优势, 带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响应时间并提升司机收入,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2、Uber 借力多业务熨平疫情波动周期,双边网络增强下获得价格优势。疫情期间出行场 景受阻,Uber 通过 Uber Eats 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并不断扩大应用场景,得以在波动周期 站稳脚跟。相比之下 Lyft 网约车业务在疫情期间受到较大影响,虽然其于 2021 年 11 月, 与 Olo 合作进入外卖领域,但整体发展不如 Uber。Lyft 早期主打车主和乘客平等亲和关系, 通过补贴带来的低价格吸引力锁定目标客群,并成功取得一定市场份额,但疫情之后随 Uber 在司机端和用户端双边网络逐步增强,Lyft 依靠补贴取得的价格优势难以持续,根据 CashNetUSA,2023 年 Uber 在美国大部分地区的网约车价格要显著低于 Lyft。 展望后续,我们认为 Uber 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地位稳固,其与 Lyft 之间逐渐出现差异化。 根据 Lyft1Q24 的业绩会,管理层强调其更关注依靠品牌亲和力和价值观来吸引客户选择服 务,因此 Lyft 目前的战略更偏向品牌和价值观带来的差异化,且综合对比 Uber 与 Lyft 的利 润和现金流水平,Lyft 也难以再次依靠补贴或价格战从 Uber 手中抢夺份额,因此我们认为 Uber 在其核心美国市场的地位稳固。
自营海外市场:Uber 的本地生态协同和已建成的双边网络仍是强大后盾。除美国本土外 Uber 在其他地区亦面对着本土玩家和其他全球化公司竞争,比如 Bolt、InDriver、Ola 等等。 在前文的分析中提到,一方面 Uber 拥有较强的全球化复制能力,能够将其成功的出行经验 在全球推广,凭借较为深厚的积累和成熟的运营力在海外站稳脚跟,另一方面,Uber 持续 推进本地生态的内伸和外延,带来更强的协同效应带来杠杆效应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因此 我们认为,Uber 已经在自营海外市场占据龙头身位的前提下,本地生态的协同和出行的双 边网络效应有望持续巩固 Uber 的护城河。
共享出行趋势延续,Uber 或享全球增量
我们认为未来共享出行增长的核心驱动来自于用户数增长和使用频次提升,而 Uber 作为全 球布局龙头有望充分享受整个市场的增量,我们预计 24-26 年 Uber 出行业务的总预定量 量(Gross Booking,简称 GB,下同)CAGR 达到 18%,其中预计 24-26 年用户数 CAGR 为 12%,用户使用频次 CAGR 为 5%。 Uber2023 年网约车总预订量同比增长 30.8%,根据业务拆分=MAPC*人均频次*AOV,2023 年公司整体 MAPC 同比增长 14.5%达 1.50 亿人次,人均订单频次同比提升约 8%至 63.0 次,但 AOV 同比下降 3.4%至 14.6 美元,主要由于业务扩张至更多地区拉低整体客单价。 单看网约车业务,根据公司 2023 年投资者日报告,4Q23 网约车用户相较 4Q21 增长 39%, 人均乘车频次相较 4Q21 增长 13%,我们预计用户数(MAPC)增长和人均消费频次提升 仍然为 Uber 中长期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而 AOV 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用户数:共享出行全球用户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
共享出行经过 15 年发展,增长仍然延续。从需求端看,便捷出行用户习惯逐渐养成,同时 受益于全球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位置的网约车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从供给端看,人均汽 车保有量逐年提升,运力充足下带来更高的网约车出行效率和更低的出行成本,同时各大 网约车平台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体验,持续刺激需求增长。根据 statista,全球网约车占整 个公共出行市场(剔除航班、火车等长途出行方式)占比已经由 2021 年的 19%提升至 2023 年的 21%。
网约车在价格、便捷性上优于传统出租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网约车作为出租车的替代品, 正在持续提升渗透率,一方面网约车基于定位的出行方式比传统出租车更加便捷,据 PWC 咨询统计,传统出租车的叫车成功率约为 60%,路边平均等待时间为 10 分钟,而网约车 成功率达到 90%,平均等待时间仅为 5 分钟。另一方面网约车以平台撮合运力和需求为主 要模式,具备无需自建运力和系统,成本支出及资金需求较少、利润率高、税收成本低, 因此具备价格优势。从全球趋势来看,网约车全球渗透率从 2017 年的 18%提升至 21%, 而出租车则从 19%下降至 15%。
Uber2023 年在已布局市场的用户渗透率为 3.7%,预计于 2026 年达到 5%,用户数 24-26 年 CAGR 为 12%。Uber 出行业务布局全球市场,因此能够充分享受全球出行市场渗透率 提升带来的增量。根据公司 2023 年投资者大会报告,公司将 Uber 在各个地区的渗透率定 义为该地区使用 Uber 的人数/当地 18 岁以上的人口。并披露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 墨西哥等多个核心国家 4Q23 相对于 4Q21 的 Uber 用户渗透率变化。其中美国本土用户渗 透率在两年间提升 3.5pct 至 10%;英国提升 5pct 至 14%;巴西提升 4pct 至 18%。此外 在 21-23 两年内 Uber 认为的“种子市场”亦有亮眼表现,阿根廷总交易量增长 11 倍;韩 国增长 10 倍;意大利增长 4 倍;日本、德国、西班牙增长两倍等。而根据我们前文对于 Uber 出行业务全球布局的拆分以及测算,Uber2023 年在其已布局市场的用户渗透率为 3.7%,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 Uber 各个地区过往的渗透率提升趋势以及同类型地 区间的横向对比,我们对于 Uber 至 2026 年在各地区中核心国家的渗透率提出如下假设:
美国&加拿大地区:美国本土市场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人均汽车保有量高,Uber 用户 渗透率在 21-23 间提升 3.5pct 至 10%,但是对比同为发达国家的澳洲、英国等仍有较大提 升空间,根据公司 2023 投资者大会报告指出,如果美国市场渗透率达到英国水平将带来约 130 亿美元的交易额贡献,因此具有较大潜力。根据公司 2Q24 业绩会,美国司机供给不断 改善,带来高峰时段等车时间下降以及 ETA 提升,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乘车体验,同时公司 通过补贴以及推出创新产品等方式不断增强业务的可负担性,我们认为随着共享出行便利 性和可负担性的不断增强,预计美国本土市场 24-26 年间用户渗透率提升 2pct 至 12%。 EMEA 地区:英国是 Uber 在欧洲渗透率最高国家,23 年用户渗透率为 14%,整体市场较 为成熟,我们预计 24-26 年用户渗透率维持平稳。此外,在 23 年投资者大会中,西班牙、 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被 Uber 认为是欧洲增速较快的潜力国家,因此我们预计其整体渗透率 提升速度预计与 21-23 年间一致。而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受益于其经济发展潜力和年轻人 口,同时旅游业发展迅速和大型活动增加助推共享出行需求激增,因此我们预计未来三年 在该地区的 Uber 用户的渗透率提升迅速,以沙特阿拉伯为例我们预计其渗透率 24-26 年间 提升 3.5pct 至 11%。
拉美地区:Uber 于 2014 年进入巴西市场,经过多年发展,23 年巴西地区 Uber 用户渗透 率为 18%,成为 Uber 发展中国家渗透率最高地区。拉美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且存在出行安 全隐患,Uber 以安全性和便捷切入并获得快速增长。目前 Uber 正在迅速拓展阿根廷、智 利等多个有潜力的拉美市场,并且丰富产品和出行手段,推出包括两轮车、三轮车等新共 享出行产品,同时 Uber 也在将公共交通系统的信息整合到应用程序中,根据 Uber 官网的 调研,巴西有 50%的 Uber 用户亦用其搭载公共交通。我们认为拉美地区的用户渗透提升空 间较大,以巴西为参考,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尔等地我们预计 24-26 年用户渗透率提升 在 5%以上。 亚太地区:亚太地区中印度共享出行市场具备较大潜力,主要基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 较高的潜在需求,23 年印度市场 Uber 用户渗透率仅为约 1%,根据公司 23 年投资者大会, 作为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渗透率达到墨西哥水平将带来 110 亿美元的交易额贡献,因 此具备较大潜力。根据 1Q24 公司业绩会,印度成为继美国和巴西之后第三个司机突破 100 万的国家,因为印度地区的 Uber 司机收入远高于最低工资,我们认为充足供给有望改善服 务体验激励用户渗透率增长,因此预计印度 24-26 年渗透率提升 2pct 至 4%,由于印度人 口基数较高,因此对于用户数贡献较大。此外,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我们预计其 24-26 整体渗透率提升速度预计与 21-23 年间一致。 综上,根据我们对于 Uber 全球布局的不同地区进行渗透率假设和测算,我们预计 Uber 整 体用户渗透率有望由 23 年的 3.7%增长至 2026 年的 5%,用户数 24-26 年 CAGR 为 12%
消费频次:场景拓展和可负担性增强促进消费频次提升
可负担性和便利性增强,低频用户使用频次提升。Uber 大约 50%的消费者每月只进行 1-2 次出行,根据测算,如果所有的 1-2 次出行的消费者都变成 2 次及以上出行的消费者,那 么每年的总预订量将会增加约 48 亿美元。Uber 正通过 Uber One 会员计划刺激复乘,例如 给予用户乘车高达 5%折扣激活低频用户,因此提高低频消费者的出行频率也能显著提升平 台的交易量和收入。 使用场景拓展也有助于消费频次增加:Uber 丰富出行产品矩阵,由原先的“UberX”拓展 至“Xshare”、“Moto”和“Reserve”等多种出行工具。使用两种或更多产品的消费者在 非 UberX 产品上的出行次数比只使用一种产品的消费者多出约 15%,多场景加持能打开消 费频次增长。 我们预计 Uber 出行业务的整体消费频次在 24-26 年间 CAGR 为 5%,综合计算下 Uber 出行业务的总交易量(Gross bookings)24-26 年间 CAGR 为 18%。
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助力网约车行业增长,以投资合作方式入局
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市场规模庞大。自动驾驶(Autonomous Vehicles,下同)技 术是一种集成多种传感器、高精度地图、人工智能及通信技术的复杂系统,使车辆能够在 无需人工操作的情况下自主感知规划并精准控制车辆运动,实现从低级别辅助驾驶到高级 别全自动驾驶的功能,通过降低每英里价格,自动驾驶技术将提供私家车出行替代方案, 根据 Uber 测算,1 美元/英里价格降低将驱动美国城市车辆行驶里程(VMT)25 倍增长。 据市场研究机构 Modor Intelligence 预测,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将在 2024 年达到 411 亿美元 规模,并在 2029 年进一步增长至 1145.4 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 22.75%, 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自动驾驶技术赋能网约车行业,有望创新服务模式与拓宽服务边界,扩大潜在可触达市场。 自动驾驶技术有可能催生新的出行服务模式,如按需订阅、按里程计费等,并使得网约车 服务能够扩展至传统上难以盈利或驾驶员短缺的地区,如夜间、郊区或低人口密度区域, 提升供给端运力。Uber 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多样化的用户体验,包括 UberX、UberX Share 和 Uber marketplace 等不同服务,以及与合作伙伴的 AV 车队,有效拓宽服务边界, 触达潜在市场。 自动驾驶技术有助于网约车行业提高每辆车运力,降本增效提升盈利。由于自动驾驶技术 无需驾驶员休息时间,其利用率可能达到约 50%,远高于传统有人驾驶网约车的约 12%, 将显著提高每辆车的运力。Uber4Q19 网约车业务总成本中,驾驶员激励与报酬占比高达 79%,全自动驾驶将大幅削减这部分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当前 Uber 正着力部署自动驾驶 技术,2022 年在美国拥有 5 个以上的长期自动驾驶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并进行多个试点, 盈利前景广阔。 以投资合作方式入局,出行网络加速 AV 商业化。Uber 和谷歌旗下的 Waymo 等自动驾驶 平台深度合作在 Uber 程序上提供 Waymo 自动驾驶服务,合作形式为 Waymo 提供自驾车 队,Uber 以其平台能力提供用户流量并进行管理和调度。目前已经在美国的旧金山、凤凰 城和洛杉矶提供了合计超 10 万次行程。我们认为 Uber 在自动驾驶的核心优势在:1、通过 流量支持和管理调度优化,加速 AV 的商业化进程;2、凭借着匹配效率和规模优势提升 AV 车辆的资产利用率,从而提升单位经济水平;3、专业的出行业务经验和运营能力,与 AV 公司的技术形成优势互补。
出行业务进入盈利稳态,规模效应促进利润率缓慢提升
佣金是 Uber 出行业务主要营收来源,随着司机供给充足以及广告业务的发展小幅提升。 Uber 出行业务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于从每笔交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确认收入,该比例 即由 Uber 确认的收入除以总交易量,定义为 Take Rate。2021 年受市场竞争和疫情影响, Uber 的 Take Rate 经历了显著的短期下滑,而自 2022 年开始,由于 Uber 在英国等市场的 收入确认口径改变,Take Rate 中枢上移,后基本稳定在 30%水平。展望后续,我们认为 Uber 的 Take Rate 可能由于司机供给充足以及广告业务的发展小幅提升。 出行业务进入盈利稳态,EBITDA 利润率可随规模效应提升。Uber 收入减去其业务成本后 可得到业务 EBITDA 利润,Uber 的业务成本主要包括支付给司机的费用,如保险支出、燃 油补贴等直接与服务提供相关的成本,以及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间接运营成 本。目前 Uber 出行业务已经进入盈利稳态,23 年 EBITDA 利润率(EBITDA/总交易量) 为 25%,在季度间的环比波动主要来自于公司对于补贴的调控,长期来看我们认为 EBITDA 利润率可随着 Uber 出行规模效应增强而缓慢提升。
外卖业务:拓展本地生态拼图,利润弹性大
以出行业务领先优势为依托做协同扩张
全球外卖市场预计进入常态化发展,22-23 年间复合增速 7%。根据 Euromonitor,全球外 卖市场在疫情期间增长迅速,2019-2021 年间复合增速 43.2%,后疫情时代逐渐步入常态 化,2022-2023 年间复合增速 7%,2023 年外卖市场份额为 4938 亿美元。分区域看,亚 太及北美地区为全球最大外卖市场,2023 年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 49%及 25%。
Uber 外卖借出行优势做全球协同扩张,23 年已布局市场的市占率为 23%。Uber 凭借出行 业务的领先地位,复用司机运力资源和用户基础,在全球范围做本地生态的协同扩张。在 疫情期间出行停摆的情况下外卖业务迅速发展,2023 年总交易量占比 46.2%,业务体量仅 次于网约车业务。目前 Uber 的外卖主要布局在已有出行优势的国家作为本地生态拼图,我 们仍然按照公司披露的四大区域口径拆分测算,目前已布局市场在全球外卖市场的份额占 比为 54%,而 Uber 市占率合计约为 23%。
Uber 外卖竞争:以平台优势打造强粘性群体,全球扩张有舍有得
从市占率来看,Uber 外卖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地位要弱于其出行业务,主要由于一方面外 卖业务是由疫情期间发展起来,发展时间相较出行业务较短,另一方面外卖是用户、商家、 骑手的三边网络模型,其全球化复制扩张难度较出行业务更大,Uber 虽然在用户和骑手端 有出行业务的优质基础,但商户供给渗透率相对薄弱,同时面对更为激烈的本地和跨国对 手竞争。但是从竞争力上看,我们认为 Uber 外卖的优势在于其依托于本地生态平台的强协 同效应,在供给端发挥运力共用的效率优势,在用户端以会员制打造强粘性的群体,对于 特定人群有差异化的吸引力。而在外卖全球扩张的过程中,Uber 一直在做理性的取舍,退 出其认为竞争力较弱市场,保留有竞争龙头可能性的潜力市场,使得外卖业务一直迈在收 入和利润双增的轨道上。因此我们认为随着 Uber 在其潜力市场不断完善商户供给,充分发 挥本地生态的协同效应,其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加强。
美国是 Uber 外卖最大市场,复盘美国市场竞争: 1)Grubhub 早期以轻资产模式占领市场,Grubhub 是美国外卖市场的龙头,于 2004 年 率先起步,一度在美国东北部及全国市场占有率显著(70%以上),但其轻资产模式受限于 商家自配,致用户体验下滑,市场份额遭后起之秀侵蚀; 2)Uber eats 和 Doordash 通过自建配送团队逐渐形成两强相争:疫情期间外卖服务有效 填补了堂食空缺,第三方配送力量加速渗透市场,以 UberEats、Doordash 为代表的拥有 自有配送体系的平台乘势而起,借助规模优势,有力填补了小型餐饮企业在疫情中接单能 力的不足,其中 Doordash 以美国连锁化率较低的郊区为突破口迅速发展,2023 年市占率 达到 67%,而 Uber Eats 市占率 2023 年达到 25%。 展望后续, Uber 和 Doordash 在美国外卖市场将实现差异化竞争,CR2 份额或提升。分 美国城市层级来看, Uber 在高线城市有更高的市场份额,这是由于在高线城市 Uber 的外 卖业务和出行业务有更强协同效应,而 Uber 当前外卖交易额有 50%是由会员贡献,用户粘 性较强。Doordash 则在美国郊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稳固。因此我们认为 Uber 和 Doordash 将在美国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两者均具备较强竞争力,而美国外卖市场的 CR2 或将提升。
海外市场理性扩张,有舍亦有得。Uber 在外卖业务的海外扩张中采取理性的战略,立足于 本地化发展定位清晰,于领先地位区域着力强化深耕,同时于外卖业务进展滞缓地区择机 实施战略退出: 1) 强化深耕:Uber Eats 在法国得益于积极拓展合作网络,例如与家乐福合作,将购物配 送业务推广至法国全境,用户可享受 30 分钟送货上门服务。在日本 UberEats 价格优 势突出(用户通常每单消费不到 2200 日元,低于 Demae-Can 的 2600 日元左右), 发挥与连锁餐饮龙头协同优势,收入 12%来自麦当劳,而 Demae-Can 仅 6%,由此 在日本市占率 61%领先于本土的 Demae-can(39%)。 2) 战略退出:早在 2020 年,Uber Eats 便将其在印度的配送业务出售给了本土竞争者 Zomato,获得 10%股权,以此优化资源配置。之后鉴于香港外卖平台市场较小,人工 成本高,加上当地外卖需求随疫情缓和而下滑,Uber Eats 在 2021 年终止中国香港外 卖业务,转而加大对 Uber Taxi 市场在香港的开发;考虑到巴西当地外卖巨头 ifood 垄 断制造障碍,阻碍送餐领域竞争(例如向餐馆申请授予平台独家经营权),Uber Eats 在 2023 年终止不盈利的巴西外卖业务,转而聚焦于在线杂货递送(如 Cornershop) 及 Uber Direct 等更具潜力的送货服务,通过精简业务线、强化核心竞争力来提升整体 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Uber 外卖业务将随着其商户供给端的完善和会员联动下用户粘性的增强进一步夯实其竞 争力。目前 Uber 在外卖三边网络中的用户端和骑手端均具备优势,根据 2Q24 业绩会,当 前 Uber 外卖平台交易量 50%是会员贡献,高用户粘性的会员成为 Uber 的外卖业务发展的 基石。而 Uber 则在商户渗透率上存在较大的渗透空间,根据 2023 投资者大会,Uber 在美 国市场其商户渗透率仍小于 30%,全球其他市场亦均有较大空间。随着公司并不断完善商 户供给,补齐外卖三边模型的短板,有望以丰富的供给带来更多的用户转化,并且带动高 利润率的广告业务不断发展。我们认为最终形成平台高粘性用户(与出行业务会员制联动) —商户增多(供给丰富,广告收入增加)—吸引更多用户—转化成高粘性用户(留在生态) 的正向飞轮循环,进一步夯实 Uber 外卖业务的竞争力。
由餐饮外卖向即时零售拓展,本地生态不断完善
我们认为未来外卖增长的核心驱动来自于品类拓展叠加会员制带来的消费频次提升,以及 用户渗透率的增加,我们预计 24-26 年 Uber 外卖业务的总预定量(Gross Booking)CAGR 达到 15%,其中预计 24-26 年用户数 CAGR 为 5%,ARPU(人均消费金额) CAGR 为 9%。 Uber 外卖业务的交易量拆分逻辑与前文出行业务类似,交易量=MAPC*ARPU(人均频次 *AOV),Uber 外卖交易量 2023 年同比增长 14%,根据 2023 投资者大会,Uber 外卖用户 数 4Q23 相对于 4Q21 增长 8%,交易频次增长 11%。考虑到全球外卖市场进入常态化发展 的背景,以及 Uber 外卖的竞争地位略弱于出行业务,所以我们认为 Uber 外卖用户端渗透 率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在其已布局市场中的整体用户增速弱于出行业务。而在人均消费 消费金额端我们认为其有更大的增长潜力,主要来自于公司由餐饮配送向杂货、便利品等 即时零售拓展,同时会员业务的迅速发展下提升用户的使用习惯,使得用户的消费频次以 及平均 AOV 提升。
由餐饮配送拓展至新垂直品类,平台赋能有效提频。借用平台的运力和低获客成本,Uber 外卖业务由餐饮配送拓展至杂货、便利等新垂直品类。根据 Brick Meets Click,2023 年美 国在线杂货市场约 1000 亿美元,21-23 年间复合增速为 5.6%,23 年线上杂货仅占美国万 亿杂货零售市场的 9.1%,仍有较大的渗透率提升空间。向杂货、便利等新垂直品类的拓展 为 Uber 外卖业务为带来更为广阔的 TAM,其于 2020 年纳入杂货店和超市的同城配送服务, 并推出类似美团闪购的 Uber Connect,2024 年宣布与美国在线杂货平台 Instacart 合作并 为其提供配送服务。在平台的赋能下杂货业务拓展面临更低的获客成本,根据 Uber2Q24 业绩会,外卖用户中 15%的用户会下单杂货等新品类产品(2021 年为 8%),同时品类的拓 展显著的提升用户消费频次,根据 2023 投资者大会,购买杂货、便利等多品类用户的消费 频次是单纯使用餐饮配送用户的 3.7 倍。
会员计划发展迅速,复购和粘性增强。Uber 会员计划发展迅速,近年通过降价吸引用户(将 会员费从 24.99 美元/月降至 9.99 美元/月),有效拉动用户活跃度与复购率,提升消费者使 用频率,截止 2023 年会员数达 1900 万人,yoy+58%,我们认为会员渗透率的提升亦能有 效提升 Uber 外卖的消费频次。
规模效应提升及高利润广告业务发展,利润端有较大弹性
Uber 外卖连接了餐饮商家、消费者与骑手三边,向商家收取的佣金是主要营收来源。我们 假设外卖客单价为 25 美元,分外卖模型的三边来看:用户端,支付 20 美元餐饮费,并支 付平台 5 美元配送费;商家端,收取 20 美元餐饮费,同时按照 23 年公司外卖 Take Rate (收入/GB)19%的比例支付 4.8 美元给平台,其中包括 3.6 美元佣金费用及 1.3 美元的广 告费用(根据 2023 投资者大会,广告占比外卖 GB 约 5%);骑手端,获得 5 美元的配送收 入。Uber 的核心收入来自从商家收取的佣金,其中 Take Rate 的比率决定了 Uber 在每一 单的变现能力,而骑手的配送收入和费用预计相互抵消。
规模效应提升带来更高效率,高利润广告业务发展带来外卖盈利弹性。Uber 外卖的 Take Rate 疫情期间快速提升,在 1Q23 达到 20.6%的高点,随后逐步回落并稳定在 18%左右的 水平,我们认为 Uber 未来会积极拓展商家渗透率,Take Rate 可能会小幅下降,但是整体 预计维持 18%以上。而从 EBITDA 利润率(EBITDA/收入)来看,Uber 外卖业务的利润率 自 21 年来持续提高,并于 2Q24 达到 17.9%。我们认为未来 Uber 外卖业务的 EBITDA 利 润率有较高的提升空间,其核心驱动来自于随着单量密度提升,规模效应下带来更高的运 营效率,从而有效降低配送费用;同时高利润的广告在 GB 的占比逐渐增加,根据 2Q24 业绩会,广告收入在外卖 GB 的占比已经达到 6%,随着公司推出更多的 CPG(consumer packaged goods)广告业务以及随着商家增多带来更多的飞轮循环(前文所述),我们预计 Uber 的外卖利润率仍有较大的弹性。
货运业务
Uber Freight:数字化货运市场领导者
Uber Freight 以数字化技术简化物流,连接托运人与承运人。在 Uber Freight 平台,托运 人在这里张贴货物,承运人投标或接受预先协商好的运费,减少交易摩擦,实现了实时价 格发现。截至 4Q23,该平台拥有超过 75000 个活跃运营商和 6500 个托运人账户,网络效 应不断增长。此外,平台通过对每批完成的货物收取佣金来产生收入,通常占总运费的 15% 至 25%不等,截至 4Q23 总预订额为 52.42 亿美元。
自 2017 年成立以来,Uber Freight 经历了快速市场扩张,迅速成长为全球数字化货运市 场的领导者。2017 年 Uber 为解决卡车运输行业低效痛点(漫长付款等待期、复杂的文书 工作等),收购卡车运输初创公司 Otto 推出货运业务 Uber Freight。2021 年为优化供应链 服务,Uber Freight 收购 Transplace(一家领先的 E2E 管理运输平台,涵盖了从托运人规 划到中间里程、最后 1 英里和第 1 英里的整个物流链,管理超 150 亿美元货运量),通过整 合托运人的供应链,优化托运人采购供应的方式。2022 年 Uber Freight 货运管理服务价值 达到 170 亿美元,当前 Uber Freight 正借助物流云、实时采购、机器学习与规划、装载执 行等先进软件和服务,不断帮助托运人和承运人优化物流成本,提升业务效率。 全球物流市场规模庞大,但集中度较低,Uber Freight 未来整合空间广阔。2022 年全球物 流支出高达 4 万亿美元,美国市场规模占据约 70%,达 8840 亿美元;其中数字货运市场 潜力较大,据 Mordor Intelligence 预测,到 2029 年数字货运市场的规模将跃升至 184 亿美 元,CAGR 达 21.72%,市场潜力广阔。然而,当前货运处于周期的低点,市场集中度较低 (根据 6sense 数据,Uber 货运市场份额仅 0.17%),面临成本上升、司机老龄化、运力采 购效率低下以及环境问题等多重挑战。这些痛点为 Uber Freight 提供了较大的改进空间, 有望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1)Uber Freight 卡车和司机运力继续扩大,有望持续拓展市场份额。Uber Freight 平台拥 有超过 100 万司机,相较 2019 年翻了一倍,越来越多的个体驾驶员及小型车队愿意加入 Uber Freight 平台,利用其高效的匹配机制和稳定的订单流来提高收入和运营效率,预计未 来将有更多卡车和司机资源涌入,进一步壮大 Uber Freight 的运力池。此外,Uber Freight 注重维系承运商忠诚度,通过提供透明的计费系统、及时的结算服务以及各类奖励计划等 措施提升参与度,承运商参与度逐年增加,CAGR 达到 48%。尽管面临 C.H. Robinson、 DAT Solutions 等竞争对手,Uber Freight 仍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平台特性,成为众多承运商 的首选合作伙伴。根据数据显示,承运商中有 45%更倾向于选择 Uber Freight,高选择倾 向有助于吸引并整合大型承运商的优质运力资源,提升市场份额。
2)Uber Freight 正在通过跨区域拓展寻求新的增长点,货运业务有望持续增长。自 2017 年在美国推出以来,已逐步将其业务版图扩展至欧洲、加拿大等国际市场。例如,Uber Freight 于 2020 年进入荷兰和德国市场,并随后在其他欧洲国家开展业务,吸纳更多本地 客户和承运商资源,服务于跨国公司的供应链需求,从而实现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目前, Uber Freight 主要在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等地区开展业务,预计未来将继续拓展至东 南亚、拉丁美洲等物流需求旺盛且数字化程度偏低的地区,持续带动增量。 尽管当前 Uber 货运业务面临营收与总预订量的短期下滑,但通过降本增效有望助力货运业 务实现较快复苏与增长。从财务表现来看,尽管 4Q23 货运业务营收为 12.8 亿美元,较去 年同期下降 17%,但连续三个季度稳定在 12+亿美元规模,展现出一定的业务韧性。此外, 货运业务调整后 EBITDA 亏损仅 0.14 亿美元,在严格的成本管控措施下实现了亏损幅度的 稳定,其中 Uber 通过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驱动运营优化,例如通过创新路线与捆绑技术大 幅减少空驶里程至 15%(美国卡车运输空驶历程占比 30%),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自 2021 年起与 Aurora、沃尔沃、Waabi 等自动驾驶技术领先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推进自动驾驶卡车在商业货运场景中的应用,将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为业务的持续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