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产品81式,三方竞争中胜出装备部队,设计师:仍有遗憾
1979年4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仅仅两个月,总后军械部下达了新步枪的战术指标。81式枪族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位于重庆的296厂枪械研究所,接到的具体要求是:枪族化;弹药不变,仍然使用7.62*39mm枪弹;火力持续性好;精度高;可靠性不低于现在,寿命不低于现在。
从这些需求可以看出,军方对新步枪的定位是"过渡型":初步实现部队枪族化、使用现有弹药节约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这样官兵可以尽快用上新枪。
至于性能,不做过高要求,只要能解决目前的问题就行。
军方迫切的心情让这次新枪选拔流程都简化了:三个工厂的样枪都直接拿到国家靶场同场竞技,边实验边修改。
最终,296厂的方案从三个设计小组脱颖而出,在吸收了其他设计小组的优点后,小规模交付部队试用,反映良好。
1981年10月26日,国务院、中共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以(1981)军定字第6号文批准1981式7.62毫米班用枪族设计定型,并分别命名为1981式7.62毫米步枪(木托)、1981-1式7.62毫米步枪(折叠托)和1981年式7.62毫米轻机枪。
如此短的时间、如此优秀的性能,设计团队是怎么做到的?
两个字“积累”。
81式的研发“顺利”的背后,是296厂多年来扎扎实实对63式步枪的持续改进。在接到81式的研制任务之前,他们正在承担的任务就是改进已经撤装的63式步枪。
63式是一支昙花一现的步枪,从列装到撤装,只有极短的时间。63撤装之后,296枪械研究所接到的任务是,对63步枪暴露出的问题,比如精度不足等,进行改进,名称是“新自动步枪”。
1974年左右,296厂针对63式精度不足的科研攻关就已经完成。当1979年“81式”的研制任务下来的时候,296厂已经通过升级63步枪,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但81式的研发和提升63式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比如军方要求,81式连发精度要达到"R504.5cm",这个指标并不低。
为了达到部队的要求,研究人员给了81式“脱胎换骨”的内部结构:从导气方式到机匣长度,从枪管到自动机,都针对指标做了全新的设计。他们把改动63式时获得的一些成熟经验,直接移植到了81式步枪上,这样才能保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出合格的样枪。
可以说,如果没有对“63式”修改的积累,就没有“81式”后来的成功。
“81式”虽然是一种过渡型的步枪,但它的生产装备却是我国轻武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81式”之前,工厂交付部队的枪械,只进行可靠性和寿命检验,对精度不做检验;从81式开始,交付部队的步枪开始抽枪检验精度,如果抽检精度不合格,整批次步枪都将被拒收。
这是实战换来的经验。
从“81式”开始,自动步枪的名称也由“冲锋枪”改为“自动步枪”,纠正了长期以来的错误。
1983年全面生产之后,“两山轮战”的一部分官兵成为“81式”的首批用户。很快,这种精度好、后坐力小,火力猛的步枪就获得了官兵们的喜爱。
本来只是过渡的“81”式,却因为出色的性能,很快成为步兵轻武器的当家花旦。
在随后的20多年中,81式枪族撑起了中国步兵班用武器的大梁。
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边防部队和空军、海军的警卫部队在使用81式。
“81式”不只是精度好,而且继承了56式的皮实耐用。修长的枪身美观大方、后坐力小,被称为"M16的精度和Ak47的可靠性",深受部队欢迎,还出口到了国外,在欧美也有一批粉丝。
甚至在95式步枪列装很多年后,仍有不少人怀念“81杠”。
不过,“81式”也留有一些遗憾。
主设计师王志军说,“没有在外形上搞得独特一些,这是我的一大遗憾。”
81虽然结构上已经是一支完全不同于AK47的新枪,但二者过于接近的外形,仍然被不少人认为是对AK47的仿制。
瑕不掩瑜,时代造成的遗憾没有妨碍它成为经典。
回首过去,“81式”步枪不仅圆满完成了承上启下的任务,而且从“临时工”逆袭封神,留下无数佳话,是当之无愧的传奇。
很多老兵都对“81杠”充满感情,以能够在服役期间和“81”成为战友而骄傲。(全文完)
参考文献《八一式主设计师王志军访谈录》
56半对阵英77,1962年印军被打得找不着北,至今仍在步枪上迷路
当年苏联援建“一汽”很真切:多派实习生来学,否则向毛主席告状
1984年712大战:一天发射3400吨炮弹,英国雷达助阵,我军全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